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九台文学】永恒的乡音——孟晓冬

  • ry19910111
楼主回复
  • 阅读:2626
  • 回复:2
  • 发表于:2014/6/25 15:10:02
  • 来自:吉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九台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作家王志多给人的印象朴素而平和,其敬畏自然,感恩故乡,具有哲学韵味的散文作品更像一首空旷、清亮的民谣,充盈着读者的精神世界。
我和志多相识在内蒙古草原,当年,我们还是十六、七岁的文学青年,同在守备11师创作组。入伍档案记载的信息,让志多披上一道神奇的光环:他的祖籍系山东古琅琊郡王室大姓人家,是书圣王羲之的嫡系、第56代后裔。祖上闯关东时,挑的砚及古书,至今还在家族中流传。家族世代多出文人,他的哥哥王志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因此,他的文字成色,有文化血统的千年传承,他的文章总有一种“高贵感”!
那时的内蒙古草原单纯而任性。
我们居住的巴林右旗一年四季要刮两次 “白毛风”,一次刮6个月。大自然愤怒的呐喊遮天蔽日,常常在一夜之间就把我们营房驻地通往“大板城”的道路全部覆盖。我们每次去巴林右旗邮局投送稿件,兜里都会吹满沉甸甸的沙子。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冬季,我看到作家志多,常常真实而忘我地坐在对面的床上,冻得卷缩成一团,手里捧着《静静的顿河》……
从部队回来,我做过文学编辑、开过出租车,创办过企业。生活磨去了我的棱角,也游离了儿时的梦想。令我羡慕的是,志多一直从事着心爱的文学事业,而且两次获得国家级的大奖。更让我惊喜的是,一个专注于文学的作家,竟然在本溪地区和辽宁省岗位公考中两次拔得头筹。一个人为了文学与世俗抗争,用愤怒的呐喊和横溢的才华,一次次在校正着自己的命运,也给了战友们更多的感动!
以往,我熟悉作为战友和总编辑的志多,了解他对生活和文字的热爱。这一次,品读《朝拜乡音》,又让我重新认识了散文家的王志多。在这部三十多万字的作品里,志多以其对家乡山川河流与辽东山里人生的细腻描述,让人感受到的是:他对现代散文拥有独特的发现。他对故乡的爱,真实而笃诚。他对回归自然的人性独描、对乡村风景油画极具辨识度的独析,对乡村文化的最新感悟,造就了中国散文界独特类型的作家——乡村原生态散文家!

(二)
一片叶子,可知道磅礴秋色。中国的庙宇哪里的最高耸?哪里的最宏阔?哪家是人文香火盎然的宗师祖庭?任凭你走遍南方与北国,把脚板磨烂,也怕交不出准确的答案。但你若翻开原生态散文家王志多的《朝拜乡音》,其中《乡野小庙,三块毛石通神冥》的文章,便告诉你一个最真朴、且禅趣横生的答案:中国最恢宏、最原始、最纯粹、最简省、离神冥最近的庙宇,在辽东深山里。拣三块毛石,座北朝南一搭,就是一座无所不包的庙。要问它到底有多大,志多告诉你,天是它的宇盖,东西南北中的无垠空间,便是它的宇室。在此之前,没有作家这样去发现、这样睿智地去捕捉认识与表达。志多在这篇散文中告诫人们:至简至朴至纯至清的人生,便已拥有恢宏了。而用巨资苦苦营建“庙宇”的人,营建伊始就己经跟“神冥”背道而驰了。在真“神冥”的眼里,建筑是人制造的“障碍”和“垃圾”!是的,当一个人的思想,能将宇宙包裹的时候,你打造的“牢狱”包括“ 教堂”、“ 庙宇”,对他而言早已失去任何意义!读志多的作品,总能给你带去崭新的沐浴与思想的发现。因此他的作品与审美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他的文字,总暗藏思想禅机,让你欲罢不能!他的另一类散文创造,是介乎学术与情感之间的“边缘领地”,为拓宽散文的生存空间,他在努力。比如,在这本散文著作中,《书法醉墨始书圣、文心雕龙有传人》、《家帚备珍多至宝,寻常日月遗史香》,就是这样的“探索性”大散文。文章以抒情的笔法,诠释出家族文化,就是民族文化;保护传递乡土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民族多样性文化,这个宏大主题内涵!散文暗含理性逻辑,让感性思绪更加富有浸透心灵的力量!
读志多的散文,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散文“黄金时期”的作品。上世纪末,是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火花四溅、风雷激荡的时代。传统作家与文化学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散文的方式去宣泄内心的情绪,表达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忧虑。一时间,中国散文名家荟翠,精品叠出。韩少功的《夜行者梦语》、肖复兴的《孤独的普希金》,还有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王蒙的《我的饮酒》、赵培光的《不息的内流河》、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等,都是振聋发聩之作。在这种形势下,“大散文”的观念应运而生,散文不再是“风花雪月”,而是肩负起更多的历史与文化的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龙应台的《野火集》和余秋雨先生的系列文化散文。前者立足台湾,以反省精神,试图帮助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找到自我;而后者则希望通过对不同文明的解读,唤醒人们心中的文化意识。这两个人的影响力,在当今华文世界依然不可小觑。
然而,就在我以为散文的辉煌会继续时,问题的出现却远远超乎人们想象。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繁荣与富裕,使人们对自我生活的重视逐渐凸显,文学上的变化也显而易见。文学精神悄然流失,在许多人眼里,文字早已褪去神圣的光环,变成了自我娱乐的玩具。作为最接“地气”的一种文体,在这场文学的“河殇”中,散文首当其冲。从高官到平民,从白领到打工仔,只要喜欢,几乎人人都可以写散文。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学的高耸门槛轰然倒塌,形形色色的人们,犹如闯王的农民军,蜂拥着冲进北京,成了实至名归的“北漂一族”。庄严的“紫禁城”一夜之间变成了游客们的游乐场。
21世纪最初这十几年,中国迎来了一个“普文学”,或者干脆说是“伪文学”时代。明星们的隐私,小资们的造作,愤青的浅薄,以及为博“眼球”而不惜“出位”者的狷狂,成了时尚标杆,一有发声便趋之若鹜。文化精英们的声音反倒淹没在“吆喝”声中。在这片“吆喝”声中,龙应台们似乎只好以《目送》方式去缅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余秋雨们似乎只好发出“江郎才尽”的感叹。
中国文学该走向何处,中国散文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拯救中国文学,不能依靠表面的浮华,我们需要做的是冷静与思考。作家李锐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它既是对一个作家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一个作家的最高要求,你做不到就不必写,你要写就一定要做好”。

(三)
如何在废墟上重新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是判断一个作家水准高下的基本尺度。作家,就是要用文字、用心灵、用血性,去表达和传递自己的精神和思想。王志多正是这样的作家。在《朝拜乡音》中,他以自己的方式告诉读者,散文可以远离物质,远离喧器,以高贵的品质,伫立和穿行在这个世界。
他那些质朴的语言,带着淡淡的清凉,湿润而涤荡着读者的内心,其中相濡以沫的精神,近乎于一种宗教情怀。一眼山泉,一抹花香,一棵百年老树的离去……都成为他一种信仰的托付和人生两难选择的表达。在这个世界里,人和山川、河流、土地、村庄,还有屋檐下、那块被雨水打出深坑的青石板……都是相互依存的。若独具慧根与慧眼,你就会获得去阐发人生、发现大美、大觉、大朴的物理机缘!在生活中,志多有多么愚拙木纳,在思想与写作上,他就有多么天资聪敏,大智若愚!
一日,志多去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老哈城遗址观瞻,在老罕王祖坟前,解说员面对一棵小榆树讲解道:
“文革前,这里有一棵遮天蔽日的老榆树,后来在高喊‘破四旧’的声浪中,被红卫兵小将给砍倒了。为了恢复昔日的景观,去年我们在这里,又栽下了这棵小榆树。”
听到这里,志多马上上前“纠正”说:“今后你应该这样介绍——古榆被砍倒的四十余年后的今天,在原枯朽的老榆树的根处,又神奇般地生出这棵充满神秘色彩的小榆树……它是当年老榆树不朽精魂的复活!”
思维似一部幻化魔术与思想艺术的机器,它让一棵死去的大树重归魂魄,先贤精气千秋。思维的灵动与创造,会让暮色沉沉的生活,倏然变得奕奕生辉!这是我读《朝拜乡音》得到的启示和快感!
还有一次,志多去造访一个奇石收藏家。主人收藏一块奇石,其形状如同一群大象,似是非是、形似神似,十分生动,被视为珍宝。大象也是古代作战的工具或“兵器”。古代作战有象阵、驼阵、牛阵等战术。这块奇石的原名叫“象群”,名字重复“画面”语言,是艺术作品的大忌。念及好友之情,思忖片刻,志多为这块奇石重新起了名字,叫:“蹄踏狼烟”。一瞬间,他让这块奇石有了历史时空的“穿越感”,既拥有军事审美内涵,又独获思想艺术张力!引得收藏者趋之若骛。
读志多关于故乡的思想文字,让人玩味不绝。也总能让我想起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从对四季交替景色变化的描写,到一泓湖水与那片森林的有约,梭罗笔下无处不在展现着大自然昂然的妙趣和乡村的通灵、神圣。这些为自然、田园的歌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澄静、素雅的世界;而敬畏之情,无疑是对自然为何能安抚灵魂而进行的深深思考。

(四)
在平易生活中,志多善于发现人生的精幽境界,而在与大自然的淘潜中,他又是个时刻不忘为心灵送去抚慰的圣手。他主张:一个有良知、有睿智的领袖与作家,一定要为“人性松绑”。“非黑即白”的持念,永远会跟心灵的尹甸园相对抗!
一次他去一个山村开笔会,发现一处人文景观:一座高高依依的青山之间,当年人们用白玉石把 “毛***万岁”镶嵌其上。半个世纪过去,在当地人的保护中,这处景观依旧完好如初。于是,他在《青山依在》这篇哲学散文中写道:“它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其精神宏愿与赞颂之情达到巅峰时刻的徽标,稍差分毫它便成为鲜丽璀璨的宗教与玉润光莹的禅宗信仰了。”
        “悠然眺望,一种白驹过隙、世事苍茫的感叹便由然而生!是的,“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回望青史,当第一个为求长生‘吃仙丹、饮月露’、被呼喊万岁的皇帝死去,随后又有成百上千的缔造者,也同样在“万岁”的口号声中走向冥寂。“万岁如虹”,走得地老天荒,却没有一个人活过一块石头。如果说第一次喊“万岁”,是古人对“神”做的求生本能乞求,那么,以后簇起的绵延无垠的“万岁声浪”,便从本初的生命诉求中,演变成一种纯粹的精神极望,它更是集体意愿的‘写意’!”他说:“站在那个性情清冽的小山村,遥望一眼这座浸透人文情感的青山,倏然间,我心已经走过百年!”
穿过画面评油画,阐释丹青背后的声音,是志多《朝拜乡音》文章的又一大特色。凡是打动他的乡村风景油画,不管作者是画坛大家,还是无名小卒,都会被他慷慨“收评”。他的画评半句不着技法,甚至达到“离开书画评书画”的境界!笔墨聚焦点是:通过色彩洞察生活万象、在师法自然中,写百味人生。
一个乡村画家让他去观看自已的一幅新作,画面上画的是,改革放开后,从乡村走出成名的上百个名人的头像,组成一道连绵逶迤的长城。画作的构思很好,在老题材上表现出了新意。但它仍然显得平淡,缺乏深度与峭拔气韵。他告诉画家:“如果画三至五个“后脑勺”点缀在长城中间,顿时会让作品呈现出审美的反差力,并诞生了哲学的锐度。‘后脑勺’的点缀,能增强作品的思想深度与内涵,也提高了作品的反观精神与艺术个性,让作品走近人性的多元面孔,从中增进感染力量。”
画家照作,果不其然,这幅作品入选了当年的全国油画展!侧面与背影,也许是一些名人、伟人最真实的心灵反证与客观阐释,它能给人性的隐秘留下一个空间。省市美协常请他去讲座,课上他一再强调:“没有技法但有思想的作画者,是画家;有技法却没有思想的作画者,是画匠!”他主张画家要多看书,提升自已的文学修养,让自己的审美能力与提炼能力,比翼齐飞。因此,许多听他讲课或被他评论过的画家,常常感动地说:“志多尽管不会画画,但他是画家难得的导师!”

(五)
志多的追求来自于对生命自身的崇拜。他是用哲学的眼光,对自然进行着通彻的诠释。他相信“三尺黄土之下有神明”。每一个托在他手心里的感悟,都会跟一个高傲、纯净的生灵相关,从中寄予他满心的关切和眷顾。每一颗种子的发芽,他都能听到来自泥地里的“绽放”;每一只鸟的啼叫,他都能聆听到声音之外的诉求。哪怕是一捧车辙碾压过的泥土,都有他深深的一嗅,从不放过那特有的芬芳。这是一种笃厚纵情的无我境界,是一种超脱自我的情愫参禅,更是对本我浪漫自由、洒脱放飞的渴望。
但他的写作,又常常充满批判精神。这也体现他另一种性格,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去年春天,他回辽东一个小山村采风。昔日,这里的生态环境极好,栖息的野鸟多达上百种,故有百鸟村的芳名。这里是他常年感受自然与积累创作素材的尹甸园。可惜,此时这里的宁静与田园的恬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有人在这里非法开采铁矿,一方山水遭到破坏、污染,自然生灵涂炭。矿山的挖掘机和炮声,此起彼伏。这里野鸟们的呜咽,忐忑和惊惧声,常常划过天空。这天夜里,他辗转反侧,与失去家园的百鸟们一起失眠。于是,他伏在农家土炕上,以拟人寓言的手法,写下了五千言的散文《鸟吟五更》。文章刻画鸟的迁怒心理与种种积忿,对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人类不耻行为,进行无情辛辣地责问、鞭挞!在志多的《朝拜乡音》里,有许多题目,都充满着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他是个佛学爱好者,更是一个纯粹的环保主义者。他的每一次创作,都充满着终极关怀。他盟誓,今生不跟三种人结交。一种是非法砍伐森林者;二是屠杀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者;第三种是掠夺资源、污染环境者!他认为:散文的最初形成便跟批判、反思、反观、反讽、鞭挞有关。它节奏明快,手法多样,形式活泼,蕴涵深沉,对世事反映敏锐,对现实有极强的照见精神,它的文学力量,彪炳历史,永远也不会泯灭!
志多的追求还来自于对人格与尊严的升华。生活在城市里,对于他来说是件无奈的事儿。与其说他爱淳朴的乡亲,爱古老的乡村文化,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不如说他一直在追求崇高的灵魂和对尊严的一再拷问。他不喜欢被各种制度与抑制力充塞的、喧嚣而冰冷的城市,在那里,满眼浮华的背后,皆是轻佻和媚俗。积压于心灵深处的种种羁绊,让他无法传递给人们更多的温暖,所以,志多要通过文字,通过对乡音的全新解读和憧憬,带着我们重新找回久违的真实。并告诉人们: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才是生命中最不能沦丧的,又是什么值得我们一生中时刻朝拜的!他认为:宁静与真朴的日子,才能给人带来最终的满足,它能坚贞地陪护人类走进暮色的尽头!
如果写作是生命的一段旅程,那么志多一定是用文学展现生命本质的作家。他躬身于生活底层,不知疲倦、不惧清贫、内心充满享受和感恩。他用禅定与单纯和大山交流,同故乡有约,他把自己对乡音的敬畏,浓缩成一行行亲切的文字,像五月的梨花散落在月光之下,让人嗅到的是,来自天堂的、冰青玉洁的馥郁幽香……
在我眼里,志多和路遥一样把自己的内心捧祭给世界。上世纪八十年代,路遥一个人去了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路遥审视自己,观察社会,以一个农民儿子的身份,用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从而创作出了《平凡的世界》这部不朽的名著。这是中国文化人的执着,也昭示着中国文化人的命运,更像是中国文化人对历史的请命。
而在辽宁本溪的南芬,志多背靠着家乡的槐树,凝视着母亲的白发——那是冬天以外的雪,不但净化了他的心灵,让他学会感恩,懂得敬重,也更多地给予了他心中的一份宁静。因为宁静,才有灵魂的反省与睿智;因为宁静,才有精神的洒脱与寻找。同样因为宁静,才让他为文坛献上一份厚礼——《朝拜乡音》!以此让充满饥饿的心灵,获得精神上的饕餮盛宴!我们不难看出,志多是在用文字的乡音,吟唱着心中的圣地。先睹为快,这里,我随手摘录他书中的几个题目,让这些题目去介绍它们主人的镜像与心灵的况味吧——
《前山,那棵幽郁的百年红豆杉》、《永远的洗衣歌》、《妈妈的脸,就是我的村徽》、《雪乡,一篇极美的鼓词》、《是谁动了我的父爱》、《辽阔的母爱》、《朝拜》、《采不够的莲》、《没有过错的春天》、《江湖,不再是鱼的穹谷》、《遥遥远去的青纱帐》、《人性的乡河》、《臻子在悄悄开花》、《清秋,哲学色》、《痛祭映山红》、《在静谧中聆听清赖》、《草鉴天香》……
品读这些题目,你就知道,在这个被金钱与物质高度摧残的时代,不为红尘所惑,竟然还能活着一个专门写作原生态情感散文的作家?!在狰狞、伪善、戒备与“人肉搜索”无处不在的今天,他的存在与守望,愈发显得是多么纯粹、笃善、淡定、与世无争,有他,对人与生灵而言,是多么难能可贵!他的写作,对迷失心灵与正在情殇的人生是一种救赎!
他对物质的要求极其简单,但对自己的三大爱好,却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是去乡村。每隔一段时间,他必须回到故乡南芬乡村或到古寺。在清籁中感受生命的纯度,增加思维的空灵;第二个是收藏。深夜,通过古玩与藏书,让他能跟古人交流,让他的寒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第三个爱好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写作。他说:“文字是我的‘米粒’,它在浆养另一个形容枯槁、孱弱无依”的自已,并同样用我“熬”出的 ‘米粒’,去浆养、温暖更多的用华丽外表掩饰的、没有故乡的流浪人生!”

(六)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信仰。在这一点上,志多与路遥一样,以布道者的身份,苦苦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中国,如果缺少几个明星、大款,社会依旧会滚滚向前;可是如果没有莫言、没有路遥、没有了像志多这样的文化苦旅者,我想我们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一两部优秀的作品,而是整个民族的梦想……。
诗人思宇说过,一个作家的孤独和清高不是远离人群,而是换一个角度,审视他的世界。十年磨一剑,让志多厚积而薄发,使他的文学和文字有了原子般的聚合与裂变。我想,这一定是辽东大山深处、永安村的那条坚韧的小河与内蒙古巴林草原,让志多拥有了内心的执著和辽阔;一定是风暴和只认黄沙为故乡的“不死草”,让志多感知于自然的悲微与伟大;一定是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后,高校让他悠然望见并登上了巍峨的阿斯干山,使志多的情感、思想世界从此诞生了伟岸、坚韧和挺拔;要么,一定是当年燕太子丹在逃奔辽东太子河边吟唱的“风萧萧兮……”的悲歌,给了志多带来无尽的慷慨,让他的文字常常充盈着萧萧悲怆之情和萋美的高度;要么,一定是血液中流淌着圣祖王羲之的思想遗韵,让他的文字,依旧倘佯在“曲水流觞”中才有的幽美与风雅?或者,一定是蒙古人铿锵的马蹄踏过欧洲时的豪情,传递给志多草原骑手与猎鹰一样的视野、果敢和强悍。
感谢上苍,把志多的思想触角伸向没有足迹的地方,让他在这块处女地上不断开掘、采撷、酷造,并以树的方式,亲吻着心灵的故乡。使我们在心灵无助、孤苦伶仃的时刻,总能得到他文字的抚爱、陪伴,甚至一起流泪与狂啸不已。让我们有信心重新拾起勇气与生命最初的热情,朝向有梦想、有信念的方向奔去!
我在吉林长白山脚下,掀开松花江的雾帘,问一下我的辽宁兄弟,可安、可好?是否还唱着那首永远也唱不老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否冬天来了,还忘记穿上棉衣;是否还以原始的方式,倔强地保留着少年的发型?!
因为志多,我喜欢他的辽东故乡南芬;因为志多,我更喜欢散文。一场大浪淘沙之后,总要留下一些真金。诸如“百家争鸣”,留下《论语》、《道德经》等传世经典;“古文运动”,留下“八大家”等人的不朽之作。经历过半生嬗变、从宁静走近喧嚣,再从喧嚣走近宁静之后的志多,才有了《朝拜乡音》以及一发而不可收的文学著作。
如今,我更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家人和朋友。因为《朝拜乡音》就像米酒一样浓郁,像乡情一样亲切,像乡愁一样,会伴随我们一生!志多不仅是一位用原生态情感在写原生态散文的东北作家,他还是位心灵的知已。朋友都记得:每次纵酒,第一杯老白干,他一定撒向土地,祭为爱而活过、已经先逝的、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们!他坚信灵魂的存在,这是他不变的信仰!

(2014.6.30.于吉林九台老房书屋)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愛久见人心。
  
  • 龙城小马哥
  • 发表于:2014/6/25 16:50:45
  • 来自:吉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浮躁的心灵得以洗涤,回归人性的本真。大爱无言普众生。
(0)
(0)
  
  • 鲁智深胞弟
  • 发表于:2014/6/26 11:59:45
  • 来自:吉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文学青年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