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范文】家乡那口老井 作者沉思

  • 沉思
楼主回复
  • 阅读:3512
  • 回复:6
  • 发表于:2013/11/11 18:46:41
  • 来自:吉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九台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家乡那口老井

 

俗话说:“吃水不忘打井人。”我虽离开家乡五十余载,却不曾忘记过家乡的那口老井,更没有忘记为打这口井、修这口井付出代价的家乡人。

据老人讲,原来的那口老井不知是什么时候打的,更不清楚是谁主持打的。我记事时,就有那口井,井裙子破烂不堪,井鏊年久失修,散的散,塌的塌,真是太古老、太危险了。乡亲们只好小心翼翼地从那破井中提水吃。如果提得时间长一点,水就混了,就得稍候再提。于是,就有几位能说善讲的“屯大爷”出面,动员各家各户,摊钱出工,重新打井。

“人心齐,泰山移。”全屯男女老少齐出动,抬的抬,挑的挑,大有“精卫填海”之精神,大有“愚公移山”之劲头,只用两天时间,就把老井填上了。接着就是打新井。那时农村没有办电,更没有什么钻井的机器,全是靠人工挖掘。当时我虽不满10岁,可整天在挖井的现场转转,当“乐景儿”似的,有时也帮助干点活。记得当时挖井时,闪好大的盘儿,挖三丈多深。开始用锹直接往上甩土;后来就用筐往上提土。人们一锹锹、一筐筐,越挖越深,越深就越危险、越艰难。家乡的人既能干,又会干,还敢干。为了大家能吃上甘甜的水,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讲什么工时费,终于挖到了“泉眼”。见到那水从“泉眼”中不断涌出的时候,井上的人们一片允腾,放起了鞭炮,以示祝贺。接着又用石头一块一块地从井底砌到地面。上边是用木头做的井裙子,也就是像“井”字的四框,再立上井架,安上辘轳,系上井绳,栓上“柳灌头”,人们就可以往上打水了。

打那口井时虽然是夏天,可在井里劳动的“井匠”们却冷得浑身哆嗦,直打“牙嘣鼓”,屯中的老人从自己家里拿来60度老白干给他们喝,让他们暖暖身子,同时也表示了全屯人对打井人的感激之情。

一眨眼儿,这口井也有五十年的历史了。我从小时便对这口井产生了感情。冬天,井台上结满了冰,行人无法行走,更无法放下水桶。我拿着锹镐去刨,去清理。直到收拾得利利索索,能放稳水桶才行。一旦大雪纷飞,那真是“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这时,我总是抢先跑到井沿去扫雪,然后再弄点灰撒上,以免挑水人滑倒。到了夏天,更留恋这口老井。在田间干活,不管离家多远,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回到屯里打这个井的水,挑到田间大家畅饮;那时既没冰箱,又没冰柜,想吃点凉东西真不容易。我们还把新摘下来的黄瓜,西瓜扔到井中,泡一段时间再打捞上来吃,真是冰凉可口,别具风味。那时,根本就没看见过什么“冰糕”、“冰棍”等冷制品,而是拿着大铁穿,去穿井深处没有彻底融化的残冰,捞上来大家分着吃冰块,吃得比现在的“冰糕”还香,比现在的“冰糖”还甜。春秋两季,风比较大,井里常常刮进一些树叶柴草什么的,我们便用铁丝编的牛兜嘴往上捞,直至捞净为止。后来生产队为防止脏东西掉井,制了个井盖。

如今,老井依旧。 虽然各家多数打了小井,可还有半屯子人仍吃这口老井的水。  现在我家搬到城里,住上了高楼,用上了自来水,可谓“神气”了。但是也有“傻眼”之时;各种原因停水,想弄点做饭的水都很困难,就更谈不上洗洗涮涮了;这时就会想起家乡的老井,只要你付出劳动,它就会保证你有水可用……

老井虽然面貌老了,可它的“心”却未老。它那源源不断的清水,真若母亲的乳汁,仍在哺育着家乡屯中的芸芸众生;它还恰似一座小型水库,仍在灌溉着家乡那片片肥沃的良田。

老井啊,老井!只要听见辘轳把响,我便知道你在哪里!

  
  • 萌嗲嗲°
  • 发表于:2013/11/12 14:23:17
  • 来自:吉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好, 赞一个
(0)
(0)
  
  • 我是久泰平
  • 发表于:2013/11/12 18:14:12
  • 来自:吉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也粘过来一篇拙作。

老井情深

久泰平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名言从小学时就铭记在心里。老家有一口老井,何时有的已无从考证。我喝着这口老井水、伴着老井相关的故事长大的。所以,我对这口老井格外情深。
  这口老井就在大山之下,是农村那种辘轳拴柳罐提水纯粹的老井。这老井有许多故事。
  打水有乐趣。当年的提水桶是用柳条编的村民叫它柳罐。柳打水必须拴上一串铁器,以便下到井水上能偏倒下沉灌满水。我记得,这基本操作程序是,两只手攥住拴柳罐的铁链子,打水时,先要用辘轳把铁链子把水桶放进井里,当水桶接触到水面时,只听“咕咚”一声,水桶立刻就沉了下去,当铁链绷直时,不用看就知道水桶已盛满了水,然后开始摇辘轳,每当这时,时常听到挑水人唱着小曲,乐呵呵的。到了夏天,还要用柳罐把黄瓜放到井中,用冰凉的井水镇凉,打上来后,吃起来十分清凉爽口,比现在的冰箱都管用。
  赶集的村民路饮老井水结浓浓乡情。老家人好赶集,又因上河湾大集挺红火,挺有人情味,十里八村的村民每逢集日都要赶集去,有的去置办家庭生活用品,有的想在集日会会朋友,也有的没有什么事赶集吃根麻花就觉得挺知足的。我所在的那个村最远的离集市有近二十来里路,恰好到我家走了一半,在此,赶集回来基本都到我家歇歇脚,喝口井水,赶集的村民中,有许多是我爷爷的学生,见面一口一个老师叫着,让我从小就有了深刻的记忆。村民路饮老井水之中,都要把屯中发生的事学一番,于是,这口老井便成了沟通信息、交流感情的驿站,这分乡情叫我难忘。
  老井水象征着财富。在我们屯里,有三口井,我们这口老井地处中间位置,更多时候供东西两院两家人吃,有时另外两口井缺水时,村民们也来这里挑水。给记忆里深的是,每年年三十早上,家家捞满盆的大米饭,那叫晨饭,与晨饭相伴的便是抢头一桶水,把水缸添得满满的,老人说,水满缸就是财富满门,一年日子好过。于是,每年除夕的早晨,小孩子们都想着去抢水。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种生活的寄托,一种从苦日子里挣扎的美好愿望。这愿望让我记生不忘。
  挑水证明我长成大人了。农村孩子都爱好劳动,从小就想替父母担些家务活,挑水便是最现实的体现。记得我十二毛岁的时候,就学着父母担起扁担,挑起两个水桶,晃晃悠悠地到井沿摇辘轳把提水挑水。开始,力气小挑两个半桶,认可多走几趟,也得把水缸添得满满的。渐渐地,不满足了,盼着挑满桶水让父母知道自己有力量了,每次挑水,父母都嘱咐一声:“慢点,别闪了腰。”话语不多,让我既感到父母看我长大了的自豪,让我锻炼锻炼,又在心里深切地感到一份无微不致的关心与疾爱。再后来,我学着父母不用放下水桶,直接用扁担提水桶把水倒入水缸,那瞬间的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更让我难忘的是,每年冬天,看到父母踏凉挑水的难劲,心里暗暗鼓起一股不服的劲,一定要替父母担起这份重担,于是十二岁那年冬天,试着到井沿挑起第一挑冬天的井水,心里十分坦然。后来,和父母一起,每年冬天,都在隔三差五去井沿刨冰,有时还把那晶莹的冰拿回家当冰糖啃,那情趣是吃自来水城里人不能体会到的。
  井里天地其实并不窄。常听人说,青蛙坐井观天,我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每当提水的柳罐掉入井中,父母们都要用特制的三齿钩去捞,捞的时候,时常惊动井里的青蛙,还能看到井壁上的不知名的小花。更有意思的是,当我从课本上学到了猴子下井捞月的课文后,大人每次去捞柳罐我都想,要是能找来几个猴子该多省心啊!哪怕给猴子点好吃的也值。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这井里有好多故事,有好多世间巧合的事情。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故事和事情,才使乡村的生活更加灿烂多彩。
  如今,村里家家通了自来水,老井也早被填平了。可想起水井旁的情景,总觉得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如清凉的井水在心中流淌。

(0)
(0)
  
  • 倬佛
  • 发表于:2013/11/16 16:46:47
  • 来自:吉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写得好,顶一个!!!
(0)
(0)
  
  • huangyue97
  • 发表于:2013/11/17 18:07:45
  • 来自:吉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就以这家乡的井为线索,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另外一种情怀!!真好,我只是随意感慨,并不真正懂得什么,请不要介意。
(0)
(0)
  • 神游物外
  • 发表于:2013/11/24 7:47:38
  • 来自:吉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