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转:群众文化的痴迷者——记九台营城文化馆长孙佩江同志

  • 神游物外
楼主回复
  • 阅读:1573
  • 回复:4
  • 发表于:2011/10/9 5:24:41
  • 来自:吉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九台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转:群众文化的痴迷者——记九台营城文化馆长孙佩江同志  
2011-08-15 06:29:2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
大中小 [url=]订阅[/url] 





  言实出版社 《鲜红的党旗》 “十六大献礼文献”
群众文化的痴迷者——记九台营城文化馆长孙佩江同志
是党培育了我,才使我有了今天。为了一方事业,牺牲点个人利益,吃点亏,我无怨无悔。——题记
孙佩江,中等身材,50岁上下的年纪,操一口东北关东汉子的口音。在九台临近的小镇营城,提起他的名字,十里八村,不论年老还是年幼的,知道的人还不少。这是与他从事 30多年文化工作,把一个边陲小镇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搞的红红火火分不开的。
1973年,孙佩江毕业于师范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二年后,被提拔到营城文化馆任馆长工作,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从此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一个坚持党的群众文化工作,践行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只要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普及群众文化工作有力的事,认准了就干,干就干好,干出点名堂来,这就是孙佩江做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
调查摸底,寻求特色文化
记得他刚刚调任文化岗位之初,为了能真正扎扎实实的把文化工作搞起来,他深入矿区职工家中了解调查工作。营城小镇,也叫火石岭子。这里是一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矿。小日本侵略中国是就在这里开矿。这里居住有8万人口,煤矿工人占了一半以上。他发现这里的人们,业余时间除了偶尔看上几次电影之外,除了打打麻将,玩玩扑克外,再就是聊聊天,也没什么业余文化生活。他是一个有心人,经过两个月的走访调查,发现在这块土地上,不光出产煤炭,也蕴藏着不少的文化信息。有相当的一部分人夜余爱好和特长。掌握一手材料后,他开始了一步一步地酝酿筹划,什么灯谜爱好者协会,文学创作爱好者协会,美术、书法、摄影爱好者协会,文艺演唱宣传队等都列入了他的工作日程。心中有了谱,行动起来就得心应手,易见成效。
他首先成立了灯谜爱好者协会。灯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过去这里只有三五个人有此爱好与专长。他就来用滚雪球的办法,举办学习班,请谜家讲课,经常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对外出几条谜让群众去猜,猜中了就把名字记下来,发点小纪念品来吸引群众参加。他还经常亲自带队外出参加灯谜活动,向人家学习取经。从而使营城的灯谜活动一天一天地发展壮大起来,成为闻名全国的灯谜组织。与港台及全国百余家灯谜社团建立了友好交往。营城灯谜协会组织了很多次灯谜活动,编写了灯谜专集书刊《火石岭谜集》、《营城谜苑》、《风趣》谜报等。举办了多次全国性灯谜函猜活动。在本地区举办大型谜会十余次。还在《城市时报》、《吉林农民报》、《婚育周报》、《吉林日报》等报刊举办营城灯谜专版有奖猜谜活动。吉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亲临现场录制猜谜活动。“虎年射虎”谜会曾在吉林电视台《艺林漫步》节目连续播出3次,观众还往电视台打电话要求重播。由此可见小小灯谜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欢迎。每搞一次活动,孙佩江先生由始至终都力求办的更好。进行周密的策划和落实,从而使每一次活动都搞得很成功,也常得到群众的好评。在这个小镇上,什么活动也没有参加灯谜活动的人多,远道的人听说要搞猜谜活动,都特意前来光顾。男女老少,各阶层都有人参加,一时传为佳话。从早上活动开始,一直到晚上10点,工作人员再三催促,群众还是恋恋不舍不肯离去。小小灯谜为什么受到如此的重视和欢迎呢?用孙佩江的话讲“灯谜虽小,涉及百科,博趣益思,开发智力,老少咸益,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促进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娱乐形式。”因此年,孙佩江又得了一个雅号“孙灯谜”。灯谜活动搞的好,荣誉自然也少不了,武汉“黄鹤楼全国职工谜会”、辽宁丹东“首届谜海探骊邀请赛”、吉林“灯谜精英赛”等,营城谜协代表队都载誉而归。孙佩江本人也从组织者发展成为灯谜爱好者,并创造了一次谜会个人得三个奖项的记录。成为中华谜坛上的知名谜手和著名谜家。同时,营城谜协的王长军、王长臣、陆占山等也都成为全国闻名的谜手和谜家。其中有的成为全国性谜协组织的骨干和组织者。营城灯谜协会的会员也从三五个人发展到50多人。会员的作品发表在全国(包括港台)的正规出版社和内刊400余书报刊中。“香港回归”、“申办奥运”、“台南建市370周年纪念”等全国性灯谜活动,共发表灯谜作品上万条。有十余人的艺术简历和作品被收入各类大型典籍之中。
开展文化工作,抓好队伍建设
1984年,营城灯谜协会成立起来以后,孙佩江又开始着手下一个群众文化组织的实施,成立文学爱好者协会。为了发展壮大这支文学队伍,他不惜一切经济代价,去省城请来著名作家杨子忱先生讲课,多次举办各种学习班、先后培训出近百名各类业余文学创作人员。队伍有了,可文学作品发表没有园地,孙佩江又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到省市有关部门联系审批自办文学刊物《火石岭》的出版号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工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以煤矿工人为主的文学刊物诞生了。矿工们有了自己发表作品的园地了,使80多名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灯谜等爱好者的300余篇作品得到了发表。《火石岭》文学刊物一露面,就引起了省内外文学界的重视。著名作家、诗人卢萍、黄淮、王玎、董辅文、向春、公木等都写文章予以祝贺。一位山东作家李向春是这样评论《火石岭》刊物的:“面对《火石岭》,我心情激动,我这里有20多种刊物,大都是省级以上的,封面设计得特别用心,向商标广告那样招人,我把,《火石岭》放在当中,象光彩艳丽的少女群里,出现一位天然俊秀的农村姑娘,她没有修饰,只有自然的肤色,显得朴实大方,让人感到亲切。有股沁人肺腑的煤的香味,让人有微醉之感。”
落实政策,他呕心沥血
为了搞好群众文化工作,孙佩江不知吃过多少苦头,付出多少心血。为了活动如期举行,资金不够,他就东跑西奔,寻求赞助,有时资金不到位,就自己拿出资金垫上。跑省城舍不得进饭店,买个面包一瓶汽水就算午餐。为了搞好文化工作,落实好党中央“以文补文”文化精神,他呕心沥血,没有经济来源,他拿出自己工资和家里积蓄,向亲朋好友借,先后为文化馆建立了照相馆、录象厅、台球厅、游戏厅、文艺演出队等。这些项目的展开使文化馆有了经济收入,他又充分利用这些经济收入来开展文化工作。营城文化馆把当地的群众文化的红红火火,名扬全国。
1987年9月,长春工人文化宫举办“爱我中华,振兴长春”谜会,孙佩江生病住院,他让爱人陪着,提着吊瓶参加谜会。1992年一场大火将他烧成重伤,烧伤面积达60,至今手指不能伸直。住院期间,一有谜友和单位的同志去看望他,他都一再嘱咐,有文化活动你们要参加,文化活动要坚持,以文补文要落实好。半年后,他出院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文化馆各组工作人员和各协会负责人召集到自己家里来,研究部署文化工作任务。由于他的艰苦努力,营城文化馆多年来一直被评为省、市、县的先进文化馆,营城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关东谜乡”称号。他个人被评为先进群众文化工作者。孙佩江的事迹在八十年代时就被《长春晚报》、《长春人才报》、《中华谜报》宣传。艺历被收入北京华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2000年名人台历珍藏版|”,同时荣获“共和国新世纪名人奖杯”。他的许多文艺作品被收入《中华当代灯谜艺术家大辞典》、《21世纪人才库》、《千虎争啸》等多部典籍中。
干文化工作,永远无怨无悔
孙佩江开展文化工作有声有色,以“三个代表”为理论根据,沿着群众文化这条路线一直走下去,只要能给人民群众带来欢乐,他就会感到其乐无穷。上级组织看到孙佩江同志抓文化工作如此有成效,想调他到市文化局开展“以文补文”工作,这些机会他都拒绝了。他舍不得这里的文化工作,这里有许多工作需要他去做。友人惋惜地对他说“有人让你到城里升官发财你不去,别人花钱都去不了,你可真亏了。”可他却说:“是党培养了我,才是我有了今天,为了一方事业,牺牲点个人利益,吃点亏,我无怨无悔。”
 
此文发表在人民日报时代潮《鲜红的党旗》巨著中,文中主人公在该刊获“时代潮头奖杯”并赴北京领奖。                 
                                        



  


言实出版社 《鲜红的党旗》 “十六大献礼文献”
群众文化的痴迷者——记九台营城文化馆长孙佩江同志
是党培育了我,才使我有了今天。为了一方事业,牺牲点个人利益,吃点亏,我无怨无悔。——题记
孙佩江,中等身材,50岁上下的年纪,操一口东北关东汉子的口音。在九台临近的小镇营城,提起他的名字,十里八村,不论年老还是年幼的,知道的人还不少。这是与他从事 30多年文化工作,把一个边陲小镇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搞的红红火火分不开的。
1973年,孙佩江毕业于师范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二年后,被提拔到营城文化馆任馆长工作,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从此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一个坚持党的群众文化工作,践行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只要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普及群众文化工作有力的事,认准了就干,干就干好,干出点名堂来,这就是孙佩江做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
调查摸底,寻求特色文化
记得他刚刚调任文化岗位之初,为了能真正扎扎实实的把文化工作搞起来,他深入矿区职工家中了解调查工作。营城小镇,也叫火石岭子。这里是一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矿。小日本侵略中国是就在这里开矿。这里居住有8万人口,煤矿工人占了一半以上。他发现这里的人们,业余时间除了偶尔看上几次电影之外,除了打打麻将,玩玩扑克外,再就是聊聊天,也没什么业余文化生活。他是一个有心人,经过两个月的走访调查,发现在这块土地上,不光出产煤炭,也蕴藏着不少的文化信息。有相当的一部分人夜余爱好和特长。掌握一手材料后,他开始了一步一步地酝酿筹划,什么灯谜爱好者协会,文学创作爱好者协会,美术、书法、摄影爱好者协会,文艺演唱宣传队等都列入了他的工作日程。心中有了谱,行动起来就得心应手,易见成效。
他首先成立了灯谜爱好者协会。灯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过去这里只有三五个人有此爱好与专长。他就来用滚雪球的办法,举办学习班,请谜家讲课,经常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对外出几条谜让群众去猜,猜中了就把名字记下来,发点小纪念品来吸引群众参加。他还经常亲自带队外出参加灯谜活动,向人家学习取经。从而使营城的灯谜活动一天一天地发展壮大起来,成为闻名全国的灯谜组织。与港台及全国百余家灯谜社团建立了友好交往。营城灯谜协会组织了很多次灯谜活动,编写了灯谜专集书刊《火石岭谜集》、《营城谜苑》、《风趣》谜报等。举办了多次全国性灯谜函猜活动。在本地区举办大型谜会十余次。还在《城市时报》、《吉林农民报》、《婚育周报》、《吉林日报》等报刊举办营城灯谜专版有奖猜谜活动。吉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亲临现场录制猜谜活动。“虎年射虎”谜会曾在吉林电视台《艺林漫步》节目连续播出3次,观众还往电视台打电话要求重播。由此可见小小灯谜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欢迎。每搞一次活动,孙佩江先生由始至终都力求办的更好。进行周密的策划和落实,从而使每一次活动都搞得很成功,也常得到群众的好评。在这个小镇上,什么活动也没有参加灯谜活动的人多,远道的人听说要搞猜谜活动,都特意前来光顾。男女老少,各阶层都有人参加,一时传为佳话。从早上活动开始,一直到晚上10点,工作人员再三催促,群众还是恋恋不舍不肯离去。小小灯谜为什么受到如此的重视和欢迎呢?用孙佩江的话讲“灯谜虽小,涉及百科,博趣益思,开发智力,老少咸益,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促进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娱乐形式。”因此年,孙佩江又得了一个雅号“孙灯谜”。灯谜活动搞的好,荣誉自然也少不了,武汉“黄鹤楼全国职工谜会”、辽宁丹东“首届谜海探骊邀请赛”、吉林“灯谜精英赛”等,营城谜协代表队都载誉而归。孙佩江本人也从组织者发展成为灯谜爱好者,并创造了一次谜会个人得三个奖项的记录。成为中华谜坛上的知名谜手和著名谜家。同时,营城谜协的王长军、王长臣、陆占山等也都成为全国闻名的谜手和谜家。其中有的成为全国性谜协组织的骨干和组织者。营城灯谜协会的会员也从三五个人发展到50多人。会员的作品发表在全国(包括港台)的正规出版社和内刊400余书报刊中。“香港回归”、“申办奥运”、“台南建市370周年纪念”等全国性灯谜活动,共发表灯谜作品上万条。有十余人的艺术简历和作品被收入各类大型典籍之中。
开展文化工作,抓好队伍建设
1984年,营城灯谜协会成立起来以后,孙佩江又开始着手下一个群众文化组织的实施,成立文学爱好者协会。为了发展壮大这支文学队伍,他不惜一切经济代价,去省城请来著名作家杨子忱先生讲课,多次举办各种学习班、先后培训出近百名各类业余文学创作人员。队伍有了,可文学作品发表没有园地,孙佩江又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到省市有关部门联系审批自办文学刊物《火石岭》的出版号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工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以煤矿工人为主的文学刊物诞生了。矿工们有了自己发表作品的园地了,使80多名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灯谜等爱好者的300余篇作品得到了发表。《火石岭》文学刊物一露面,就引起了省内外文学界的重视。著名作家、诗人卢萍、黄淮、王玎、董辅文、向春、公木等都写文章予以祝贺。一位山东作家李向春是这样评论《火石岭》刊物的:“面对《火石岭》,我心情激动,我这里有20多种刊物,大都是省级以上的,封面设计得特别用心,向商标广告那样招人,我把,《火石岭》放在当中,象光彩艳丽的少女群里,出现一位天然俊秀的农村姑娘,她没有修饰,只有自然的肤色,显得朴实大方,让人感到亲切。有股沁人肺腑的煤的香味,让人有微醉之感。”
落实政策,他呕心沥血
为了搞好群众文化工作,孙佩江不知吃过多少苦头,付出多少心血。为了活动如期举行,资金不够,他就东跑西奔,寻求赞助,有时资金不到位,就自己拿出资金垫上。跑省城舍不得进饭店,买个面包一瓶汽水就算午餐。为了搞好文化工作,落实好党中央“以文补文”文化精神,他呕心沥血,没有经济来源,他拿出自己工资和家里积蓄,向亲朋好友借,先后为文化馆建立了照相馆、录象厅、台球厅、游戏厅、文艺演出队等。这些项目的展开使文化馆有了经济收入,他又充分利用这些经济收入来开展文化工作。营城文化馆把当地的群众文化的红红火火,名扬全国。
1987年9月,长春工人文化宫举办“爱我中华,振兴长春”谜会,孙佩江生病住院,他让爱人陪着,提着吊瓶参加谜会。1992年一场大火将他烧成重伤,烧伤面积达60,至今手指不能伸直。住院期间,一有谜友和单位的同志去看望他,他都一再嘱咐,有文化活动你们要参加,文化活动要坚持,以文补文要落实好。半年后,他出院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文化馆各组工作人员和各协会负责人召集到自己家里来,研究部署文化工作任务。由于他的艰苦努力,营城文化馆多年来一直被评为省、市、县的先进文化馆,营城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关东谜乡”称号。他个人被评为先进群众文化工作者。孙佩江的事迹在八十年代时就被《长春晚报》、《长春人才报》、《中华谜报》宣传。艺历被收入北京华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2000年名人台历珍藏版|”,同时荣获“共和国新世纪名人奖杯”。他的许多文艺作品被收入《中华当代灯谜艺术家大辞典》、《21世纪人才库》、《千虎争啸》等多部典籍中。
干文化工作,永远无怨无悔
孙佩江开展文化工作有声有色,以“三个代表”为理论根据,沿着群众文化这条路线一直走下去,只要能给人民群众带来欢乐,他就会感到其乐无穷。上级组织看到孙佩江同志抓文化工作如此有成效,想调他到市文化局开展“以文补文”工作,这些机会他都拒绝了。他舍不得这里的文化工作,这里有许多工作需要他去做。友人惋惜地对他说“有人让你到城里升官发财你不去,别人花钱都去不了,你可真亏了。”可他却说:“是党培养了我,才是我有了今天,为了一方事业,牺牲点个人利益,吃点亏,我无怨无悔。”
 
此文发表在人民日报时代潮《鲜红的党旗》巨著中,文中主人公在该刊获“时代潮头奖杯”并赴北京领奖。                 
                                        



[此贴被神游物外于2011-10-9 5:56:37编辑过]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